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要闻 >> 详情
【时快讯】心理学上,我们如何正确地进行归因?
来源: 乐达源心理      时间:2023-01-25 03:56:21

归因这个概念,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, 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、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。 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进行解释,归因就是人们用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分析事物的过程,从而做出符合内心价值的判断。

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大差异。原因是每个人的认识不同,知识能力和环境不一样,从而得出的结论也会千差万别,同一件事每个人的看法都会大相径庭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例如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新闻,一位女大学生爱上了教授,两人结婚在了一起。有的人看到了会表示祝福,会觉得他们的爱情特别美好;有的人则会嗤之以鼻,觉得学生爱上教授,怎么能有这样的行为呢?荒唐至极。

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,常常会有自我卷入以及代入情感的过程,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。自己觉得对的,就会认同;要是不符合内心的价值判断,则不会认同对方。

而且在成败归因的时候,这个现象会更加明显。成功了会倾向于“内归因”,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很厉害才能获得成功。要是失败了,则会“外归因”,很少有人会主动承认自己做得不好,会到处找理由说要么环境不行,要么人不好导致自己失败,减少外界对自己负面评价的压力。

如果一个人没有处于合理的位置,或者说具有良好的心态,那么他的归因行为就会出问题。轻一点的,可能会导致自己做事情碌碌无为,很难获得成功;严重一点的,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,由于过于喜欢推卸责任,做事情太注重自我防卫,引起别人反感。

作为普通人,我们该如何对事物进行正确归因呢?

首先得合理调整自己的认知过程。 认知很重要,一个人是否能归因合理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看待事物的过程,能否辩证客观、中立地去看待问题。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,但是实际上能够做到的人并不多,许多人看问题都会带着个人偏见去进行看待。

比如某天刷社交媒体,你看到有个人发小作文,在网上痛斥自己被丈夫打了一顿,打得鼻青脸肿的,还发了自己的图片出来。看到这个动态以后,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?

一般人可能会感到愤怒,怎么男人能打女人呢,这个行为要不得;还有的会愤世嫉俗,在网上讨骂、指责男人的不是,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。

但如果你要合理归因,学会这个过程,就不能这么去想。你可能得这么思考:

1、发生家庭暴力的原因是什么?是如何产生的?两个人是什么情况导致大打出手,究竟谁有过错在先?得先了解情况。

2、网上发小作文是真实的吗?一面之词到底可不可信,万一是诬蔑或者诋毁、诽谤,情况就不是这样了。

3、男的是怎么打的?打了一顿是拳打脚踢,还是其它的做法,在没有了解情况之下,先不能主观下判断去认同这个行为。

在脑袋里,你得有这些疑问。当这些情况明了,具体细节得到更多解释,你才能下一个准确合理的归因。

不忙着归因,先把认识的事物合理化,具有逻辑性的看待问题,是归因合理的第一步。

其次,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,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进行观察。 归因的时候,很多人会犯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,看待事物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解释问题。

比如一个人犯了盗窃罪,偷了超市的面包。得知这个消息后,会觉得这个人十恶不赦,是个大坏蛋。但是如果你换个角度,从这个犯罪的人身上去分析问题,你会发现并不是这样。

原来他是为了孩子,好久没吃东西了,很饿。身上没有钱,于是他做出了偷东西的这个行为。

如此一看,你的归因就可以更加合理准确。一方面,你会认同法律的做法,他盗窃了判罪理所当然,是他该承担的责任;另一方面,你也能理解他犯罪的理由,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坏蛋,犯罪是有背景原因的,我们得客观看待他做的这件事。

犯罪是犯罪了,但是并不能一棒子打死他这个人的行为。刑满释放以后,回归社会,这个人依然还可以重新投入生活。

这种归因,才是合理的认识事物的过程。它是中立的,不带任何情感和偏见去进行分析,以就事论事的态度去面对,那么人的认识也会变得更加合理。

最后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。 归因是很复杂的行为,有些是稳定的,有些会有变化,不是随时随地都会是同一标准。一个人做事情,成功还是失败,它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。会有环境、个体努力等多方面的变化。

看问题时,我们既要内归因,从自身身上找原因,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,从外界寻找做事成功或者失败的过程,片面地只看内因或者外因都是不合理的认识态度。

当一个人能够更加合理、全面地去认识事情时,归因就不会有误,从而也能大大提高一个人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。